首页 | 问答 | 咨询 | 手机APP | 院内办公
那个“中风”的大妈会走了:从手术台到“新生”
点击量:次    更新时间:2020-12-03

“我试哈……自己走……”

“妈!你刚刚说啥!”正在搀扶母亲康复锻炼的邓女士听到母亲的话,惊讶地望着她。在邓女士的印象中,已经有好久没有听到母亲清晰地说过一句话,母女俩之间的交流,仅限于她的边问边答、母亲的点头摇头或是偶尔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。

邓女士的母亲唐大妈今年77岁,于今年7月中旬突发脑梗塞,经介入手术治疗后转入我院康复理疗科。

“母亲86日转到康复理疗科的时候,整个右边身体都是瘫痪的,没法说话,没法站立,大小便也没法自理……母亲辛苦了大半辈子,还没享到什么福却成了这个样子,我们兄妹心里都难受极了。” 谈起那段笼罩在阴霾下的日子,邓女士又红了眼睛。

根据唐大妈当时的情况,康复理疗科为她定下的短期治疗目标为独自翻身坐起,长期治疗目标为独自站立行走,无异常步态。康复治疗采用针灸、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术等。患者高龄,康复治疗效果会较其他患者略慢,这让患者和家属都有些着急,眼看着同时期入院的患者,几天就能够翻身坐起,而唐大妈一个星期翻身坐起仍有些吃力,针灸理疗科主任刘晓英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原由,并鼓励患者不要气馁,要树立治疗的信心,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康复。

9天,唐大妈终于能够独自翻身坐起并能独自坐稳5分钟以上,这让唐大妈和家人也看到了康复的希望。自此,唐大妈更加配合治疗,康复的效果也越加明显。康复治疗 15天,唐大妈能够独自站立;第20天,唐大妈饮食呛咳情况消失;第 25 天,唐大妈能够独自站立10分钟,腿部力量明显增强。

如今唐大妈已经坚持进行康复治疗1个多月,现在小便自主,思维活跃,语言功能较入院时有了较大提高,和家人能够完成基本的沟通。但最让唐大妈高兴的还不是这个。

“看,我自己……可以走了!”康复治疗的第32天,唐大妈松开儿女搀扶的手,艰难而坚定地迈出了独立行走的脚步,儿女和老伴喜极而泣,医务人员的笑容中也泛着泪光。


早期康复是降低“中风”患者致残率的关键    

“这是母亲的‘新生’,也是我们一家的‘新生’。”想起母亲卧床不起的那段时间,邓女士仍然心有余悸。对于患者一家来说,卧床不起不仅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痛苦,心理上的痛苦更让患者及整个家庭难以承受。

唐大妈的老伴也坦言,因为对康复治疗的不了解,在这个过程中差点坚持不下来,差点失去信心。
   
“脑卒中,就是我们平时说的‘中风’,病后大多有偏瘫、语言障碍等后遗症,致残率高,严重影响了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。”刘晓英解释。
   
“其实在临床中,中风患者及家属往往存在诸多错误认识,比如不识后遗症,认为捡回一条命就很好,只求抢救,忽视康复治疗。实际上,许多中风患者可以通过康复治疗来矫正偏瘫等后遗症。通过合理的康复治疗手段,70%的脑中风患者可以达到生活自理,甚至实现继续工作。”刘晓英介绍:“大量病例证明,早期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。“


亲情疗法,也是灵丹妙药

还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地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,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,与自己关系不大。其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,家庭,或者说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。一方面家庭的温馨、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;另一方面患者的穿衣、进食、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,而且还极有成效。

刘晓英告诉我们,唐大妈之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,除了康复治疗,离不开家人的悉心照料。她经常看到大妈的老伴和儿女们陪她说话、开玩笑逗她开心、跟她一起锻炼,这些亲情疗法,也是灵丹妙药。

“家人的陪护、支持和鼓励就是患者康复的一剂良方。”刘晓英说:“我们相信,只要不抛弃、不放弃、最后一定会有奇迹。”